兴师见罪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兴师:起兵。发动军队,声讨罪过。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。
出处明·无名氏《衣锦还乡》第一折:“今有沛公无礼,他先入关中,封秦府库,改秦苛法,某欲兴师见罪。”
例子我不怕你来兴师见罪的
基础信息
拼音xīng shī jiàn zuì
注音ㄒ一ㄥ ㄕ ㄐ一ㄢˋ ㄗㄨㄟˋ
感情兴师见罪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谓语、定语;指斥责对方的过失。
近义词兴师问罪
反义词负荆请罪
英语send a punitive expedition against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丝来线去(意思解释)
- 经文纬武(意思解释)
- 囊萤映雪(意思解释)
- 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(意思解释)
- 令人神往(意思解释)
- 乌合之众(意思解释)
- 志在千里(意思解释)
- 苦口之药(意思解释)
- 触目皆是(意思解释)
- 逆来顺受(意思解释)
- 大张旗鼓(意思解释)
- 徇私舞弊(意思解释)
- 异途同归(意思解释)
- 钿合金钗(意思解释)
- 生拉硬扯(意思解释)
- 三个臭皮匠,合成一个诸葛亮(意思解释)
- 立地书橱(意思解释)
- 似是而非(意思解释)
- 乐以忘忧(意思解释)
- 心小志大(意思解释)
- 狂风暴雨(意思解释)
- 落落寡合(意思解释)
- 众所瞻望(意思解释)
- 雅俗共赏(意思解释)
- 脱口而出(意思解释)
- 暴露无遗(意思解释)
- 昏聩无能(意思解释)
- 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(意思解释)
※ 兴师见罪的意思解释、兴师见罪是什么意思由似曾相识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干净利落 | 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。令人爽心悦目。也形容动作熟练、敏捷准确。 |
信口开合 |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。 |
好说歹说 | 形容用各种理由或方式请求或劝说。 |
着手回春 | 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。也比喻医术高明。 |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 | 焉:哪儿;附:依附。皮都没有了,毛往哪里依附呢?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,就不能存在。 |
举重若轻 | 举起重物就像举起轻东西那么容易。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。 |
杜绝言路 | 杜绝:断绝,阻塞;言路:进言之路。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,指不纳谏言。 |
喟然长叹 | 喟然:叹气的样子。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。 |
如法炮制 | 本指依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。现指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。 |
不三不四 | 不像这也不像那。即不像样子;不伦不类。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。 |
空费词说 | 说的话别人不听,等于白说。 |
旁征博引 | 旁:广泛;征:征求;博:广博;引:引证。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、例证。 |
苦口之药 | 苦口:口味苦。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。比喻尖锐的批评,听起来觉得不舒服,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。 |
敲诈勒索 | 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;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。 |
折臂三公 | 晋代的羊枯,曾坠马折断手臂,官至三公。指贵官堕马。 |
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 |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,却情谊深重。 |
不置可否 | 置:搁;放;可:行;否:不行。不说对;也不说不对。指不明确表态。也作“不加可否。” |
将伯之呼 | 指求人帮助。 |
恶醉强酒 | 强:硬要。怕醉却又猛喝酒。比喻明知故犯。 |
心烦意乱 | 心情烦躁;思绪纷乱。形容内心烦闷焦躁。烦:烦躁;意:心绪;心思。 |
度德量力 | 度:衡量。衡量自己的品德;估计自己的能力。指办事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威信和力量。 |
凡夫俗子 | 泛指平庸的人。 |
子继父业 | 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。 |
背乡离井 | 指远离家乡,流落他方。 |
雅俗共赏 | 雅俗:文雅和粗俗。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“雅人”;把没文化的人称“俗人”;赏:欣赏。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。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;能为各种人所接受。 |
进进出出 | 走进走出,穿进穿出。 |
半新不旧 | 半:二分之一。指不新不旧。 |
避俗趋新 | 避:舍弃;趋:奔赴,趋向。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。 |